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要闻聚焦->政府资讯->工作动态
不以“出身”论英雄
让本土科技人才在实践报国中砥砺成锋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人才工作成效及启示
来源:紫光阁网      2018年03月22日 

  2018年1月25日凌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发布。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格登(John B. Gurdon)同期发表评论:“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通过克隆技术的精准优化,结合表观遗传修饰的运用,攻克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原有的技术瓶颈。一个定制化卵母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的时代由此开启。”

  体细胞克隆猴成果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率先开启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在国际上抢占了脑科学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引领了国际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将有力推进以我国为主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脑高级认知功能研究和脑疾病研究迈上更高台阶。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团队取得科研工作重大原创成果,与长期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致力打造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软、硬”实力,为科研工作者创造潜心致研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

  一、积极打造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硬实力” 

  (一)激发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以大科学问题为牵引、大项目平台作依托,建立现代化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树立人才创新自信,瞄准科技前沿,聚焦重大科学问题。神经所积极发挥科学院人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优良传统,引导鼓励科研人员攻克人类急需解决,国家有战略需求,其他创新单元不好做、做不了的重大科学问题。强调科学家应将精力集中在“大问题”,不盲目申请项目经费,不简单以“尽快出文章”作为产出目标。严格把关每一个要申请项目的课题,不符合“大问题”的标准,科研人员便不能以此申请项目。正是由于工作目标的高定位,才确保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在不断完善中,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以重大科技项目任务为载体,让人才在大任务中锻炼真本领。为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中科院在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瞄准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集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于一体,旨在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和发挥集群优势的战略科研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012年,瞄准生命科学最前沿,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计划”正式立项,力求推动对特定脑功能的神经联结通路和网络结构的解析及模拟。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正是得益于中科院先导专项的稳定支持,为人才提供了以任务牵引突破性发展的重要舞台。

  ——从机制上建立了协同攻关、务实高效的现代化科研组织体系。2014年,作为首批启动的中科院卓越创新中心之一,由神经所牵头、多家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参与组建的“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成立。2015年,为促进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中心扩容为“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简称“脑智卓越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是脑智卓越中心“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培育方向之一。2016年1月,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花了一周时间深度“蹲点”中科院自动化所,与该所不同实验室进行实质性深入交流,拉开脑智卓越中心跨所学科交流工作序幕。在他的带领下,参与脑智卓越中心建设的不同研究所科研人员陆续开展“跨界”交流工作,脑智卓越中心也明确将科研骨干“每年开展不少于2周跨所蹲点交流”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从根本上突破了研究团队间的体制壁障,促进了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稳定经费支持和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建立以“不打扰科学家”为前提的科研保障和服务支撑体制,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神经所根据各研究组的科研产出情况,划分不同的经费等级,把创新经费“最佳化、最有效”地用于科研工作,专门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稳定资助独特、新颖、有望实现重大突破的研究课题。行政管理方面实行学术秘书制,减少行政事务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人性化管理服务,避免推诿,提高效率。2009年以来,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建设获得研究所近3000万元的稳定经费支持。

  科学研究失败的几率总是远远高于成功的几率。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学家米塔利波夫曾被认为最有可能率先做出体细胞克隆猴,可他尝试了一万五千颗猴卵,最终还是未能成功。“克隆猴”科研团队在负责人孙强的带领下,另辟蹊径,创新性提出了“蚕食”的方法鼓励团队成员不断试错,每一次失败意味着错误的次数少了一点,距离成功又近了一些。体细胞克隆猴实验前后尝试了五年,团队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数不清的失败。正是基于神经所建立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经费保障和管理服务体制,才能让科技人才真正沉下身,潜下心,锲而不舍向科学目标发起一次次冲锋。

  (二)激发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实施以科研实绩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集聚人才。世界前沿难题的重大突破需要一流实干高效的攻关团队。神经所坚持树立正确的人才激励评价导向,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学历”,注重激发各类人才的潜力,强调以实绩贡献论英雄,充分激活人才的创新活力。

  由18人组成的“克隆猴”科研团队中,本科、专科学历人员13人(占比72%),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9岁,他们并没有耀目的人才帽子,但个个“身怀绝技”,都是各项技术环节的顶尖人才。团队负责人孙强,44岁,无海归背景,无光鲜帽子,未师从名门,当所长蒲慕明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讲师,正在向原单位申请副高级职称。当时,他在试管猴研究方面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鉴于其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神经所破格将其作为正高级工程师引进,并委以领导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建设的重任。今年,基于孙强的学术水平,为便于他培养博士研究生,所务委员会破格决定将其职称系列由正高级工程师转为正研究员。团队核心成员博士后刘真也是一位完全从中科院成长起来,土生土长的青年科学家,他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攻克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技术难关,在细胞“去核”、“注核”技术炉火纯青,是业内公认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成为引发国际学术界轰动的本次体细胞克隆猴论文的第一作者,有望在今年6月提前出站,神经所计划破格晋升为研究员。首席兽医王燕是一位技术员,只有高中学历,但她在训练猴子、孕产监测、剖腹产技术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神经所破格聘任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王燕的技术和努力确保了两只克隆猴顺利出生、健康存活,根据其实际贡献,她也成为体细胞克隆猴论文的第三作者。

  ——严格跟踪评估和淘汰机制,建立健全国际化评估制度。神经所各研究组都必须定期接受严格的国际权威学术同行实地评估。针对研究员,每四年一次,高级研究员每六年一次。实地评估工作小组由神经所国际顾问委员和其他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组成,在实地评估前半年还要进行国际同行的通讯评审,每位被评者都有六份国际同行匿名评审意见。这是一项被认为是“严苛到近乎残酷”的评估制度。有的研究组长因不愿接受评估结果或没有通过评估而离开神经所。此外,神经所也高度重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评估,致力建成神经科学领域的“黄埔军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潜力,神经所成为国内首个引进“轮转”制度的科研单位,实现了学生与导师间的双向选择。实施“论文指导小组”制度,定期严格评估学生的学习科研状态质量,确保学生学业进度;同时,严格实施硕升博考试制度和博士研究生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制度。正是神经所针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实行一系列严格规范的评估评审制度体系,营造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比学赶超的科研环境,确保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推动研究所不断健康发展。

  二、注重打造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软实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创新文化氛围 

  ——重视政治引领和情怀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引导人才当好人民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中科院时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神经所所长蒲慕明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大学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回到中科院工作前曾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他对中西方科学家的培养方式有着深刻理解,他希望在神经所推动建立新的科学文化,培养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分子。他认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应该有忘我精神,更要有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统情怀,要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科学家,努力解决科学发展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紧要问题,以科技成果报效国家。没有爱国情怀作引领,没有科学精神作支柱,没有浓厚的原始兴趣作导向,难以让科研人员板凳甘坐十年冷,历经无数次失败,仍然在求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突出对人才学术道德的培育。神经所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通过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对重要学术成果的发表加强审核和学术把关。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加大对科研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夯实科研诚信基础。

  2009年,神经所一名科研人员发表的多篇论文存在图片展示重复、标记错误和原始实验资料不全的问题,引起了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关注议论。蒲慕明顶住压力,坚持彻底调查,神经所最终根据核实结果与该科研人员解除了聘用合同,这种对学术不端行为“动真格,零容忍”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学术圈引起了不小轰动。2012年2月,蒲慕明联合美国爱荷华大学吴春放教授开设《科学研究的交流、规范与诚信》课程,成为所有神经所研究生的必修课。

  综上,当前国内人才无序竞争、“帽子”满天飞,部分科技工作者追名逐利,过分争夺头顶光环,工作追求“短平快”效益的浮躁现象广受热议,神经所坚持战略眼光和前瞻布局,以解决科学大问题为使命,在科学大任务中历练人才的真本领,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合理人才价值评价导向,努力锻造自身人才发展制度的硬、软实力,最终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产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积极贡献,其人才工作理念、经验和做法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思考价值。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