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交流评论->理论研究
【原创】王晓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来源:紫光阁网      2018年07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早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加以考察。他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相异化的社会根源做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具体办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关系。这种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赖自然。一方面,同其他生命一样,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都需要从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中摄取。离开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资料也来于自然。人类以劳动的方式作用于自然,在同自然的互动中进行生产、生活、发展。“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这种统一关系要求人类科学把握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贪婪的资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所引发的生态问题已经显露出来。他们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发生异化,扭曲了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关系。恩格斯对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资产阶级批评道:“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马克思也曾引用特雷莫的话告诫人类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类就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克服资本逐利本性对自然的破坏,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虽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历久弥新,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需要向马克思主义求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的关系,一些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为了当前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换取地方GDP的短期增长,欠下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账。面对这些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曾不止一次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他告诫人们,“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了出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点。我们搞建设,要实现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经济要发展,但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带领人民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山绿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如果人们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喝不上干净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海南考察时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又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实际,强调推进改革要突出系统性思维。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来考察,做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自然系统,相关的治理就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同样,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要更加注重从法治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用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体现了党中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这就要求我们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法治建设,变成具有刚性约束且可操作的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为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提供坚强的制度和法治保障。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对中国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作了充分肯定。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还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土地荒漠化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上做出巨大贡献。如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在发展中国家中带头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缔结和率先履行《巴黎协定》等,赢得了世界赞誉,彰显了大国担当。(教育部社科中心??王晓宁)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