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经过170多年的风雨洗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重大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闯关夺隘的关键时期,此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横空出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萌芽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中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长期关注的东方国家。据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50卷著作中,直接提到中国的地方就有800多处。仅《资本论》及其手稿,就有90多处论及中国问题。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分析中国问题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他们透过鸦片战争,分析了近代中国面临危机和走向衰落的原因,预言中华民族必将在变革中崛起,成为开启整个东方世界新纪元的曙光,并明确地指出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必将独具特色。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他们在《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段话点明了近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剧变中所处的地位,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和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指出,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激流中,试图保存古老中国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这是一种幻想。“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这种社会危机势必孕育产生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就是历史为中华民族提供的机遇。今天重读这些论述,我们不禁会惊叹《宣言》作者的深邃眼光,早在170年前,当中国人民还根本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时,这两位思想家已经在万里之外的欧洲研究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的命运了;而他们的这些论断和预言,已被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所证实,引起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产生萌芽。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始著书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逐步划清了同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经历了从个人到团体、从萌芽到思潮的转变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科学内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革新、丰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具体来说,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等等系列论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逐步富了起来。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在于它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后如何从大国成为强国的行动指南;世界意义在于它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强起来”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
每一次创新和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一切都要经历血与火的历练和真金白银的考验。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在和平建设年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抓住重大核心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坚持创新引领,在砥砺前行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在新时期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一)理论创新,解答时代之问——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如何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等,这一系列深刻变化,拷问着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思想,也必然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他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社会主要矛盾、基本方略、战略安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许多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是内涵更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高度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三是成果更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经济创新,顺应新时代要求——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世界巨大的机遇。合作共赢、分享繁荣与发展,中国与世界同行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外部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十分稳定,这种稳定的增长提振了全球经济的预期与信心。党中央关于“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投行”等的一系列举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截至2017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内四次上调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有力地支撑了IMF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判断。IMF表示,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反映了中国2017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及外部对中国产品与服务更加旺盛的需求;上调2018年经济增速,主要是预计中国政府将保持足够的扩张性政策组合,以实现2020年较2010年实际GDP翻一番的目标。正如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所言,“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和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中国将继续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从内部看,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为我们作了系统的总结。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财政收入从11.7万亿元增加到17.3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保持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五年来,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五年来,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正向着又好又快、更高质量的发展迈进,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不断前进,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党建创新,严肃党纪党规——惩治腐败、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正风肃纪,坚决惩治腐败,创新提出了“中央八项规定”、惩治“四风”问题、“约法三章”、“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的高度,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坚决惩治腐败。“苍蝇”、“老虎”一起打。从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到五次全会“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再到六次全会“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纪委全会都把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执纪审查工作力度,“打虎”覆盖31个省(区、市),以实际行动阐释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严肃查处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案件,表明纪律面前没有例外;立案审查赵少麟、阳宝华、斯鑫良等“退休虎”,击碎了“退休就是平安着陆”的“黄粱美梦”;严肃查处山西“塌方式腐败”和湖南衡阳贿选案、四川南充贿选案、辽宁拉票贿选案等,体现我们党不讳疾忌医、重塑政治生态的勇气与决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我党围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提出了“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出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出了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提出了党员、干部及队伍建设要求,要求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提出了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一系列的举措,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让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四)实践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国家治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发展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以经济发展业绩为导向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突出业绩的同时,民生领域在城乡、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体经济实力还是不够强大,一些地区在民生领域历史负担比较重,欠账较多;有的地方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积累、轻消费”“重基础设施投入、轻社会保障建设”等状况。
基于上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这些创新的举措为我们如何做好民生工程、加强社会治理指明了路线图。
同时,为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拿出了一系列具体行动:一是修改宪法。经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并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次宪法修改,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二是机构改革。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举措,必将带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会治理的广泛实践中,有方向、有措施、有行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战略创新,统筹全局发展——走中国特色复兴之路
大国复兴离不开战略支撑,大国领袖更擅于战略思考。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维,包括:
治党战略:中央八项规定、整治“四风”问题、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约法三章、坚决惩治腐败、依法治党战略思想、全面从严治党等等。
改革战略:主要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国家大数据战略,主要是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经济战略:主要是新发展理念,即中国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还有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等。
军事战略:主要是“习近平强军思想”,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具体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古田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改革军队组织架构,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外交战略:主要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这些战略思想,使用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最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的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六)环境创新,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创新。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逼近了极限,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数据,就是2014年10月14日,北京东南部PM2.5浓度普遍突破了1000。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展示了我们党高度的生态自觉和全新的执政理念。2015年9月22日,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社会公布。提出包括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内的8大制度。从2013年起,我国陆续打响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三大战役”,并迈出坚实步伐。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下降都超过30%,全国酸雨区面积占比已从历史高期的30%以上下降到当前7%,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变化的背后的是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对31个省份的全覆盖。而“环保钦差”每到一处,都掀起了一场治污问责风暴,近年来,处理人员已达数万人。这让不少领导干部认识到,生态环保不是说说而已、督察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真正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更把这种问责进一步常态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冠以“美丽”二字,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涵和基本方略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成美丽中国的政治考量、战略抉择、坚定决心和信心,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历史的发展、一系列的数字、事实和成果不断地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纲领,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深远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2017.10.24;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习近平,2017.10.18
[5]《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2018.3
[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7]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共产党员网
[8]美丽中国新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 历史性变革系列述评之六,新华社,2017.10.14
[9]“中国数据”提振世界预期与信心,经济日报,2017.9.2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