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紫光阁学习->读书思考->读书活动
中央和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八十四讲
叶小文: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
来源:中国出版网      2016年04月28日 
   4月23日上午,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2016年第4讲(总第84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机关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小文,作了题为《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的精彩演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寿山、吴尚之,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中央和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八十四讲(邓杨/摄)

  开讲前,讲坛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期讲坛的有关情况。他讲到,在设计今天的主题读书讲坛时,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今天演讲的内容一定是要关于读书的。因为,事实上每年4月份实际上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全民阅读月。在这个月里,有些重要的调查数据要发布,有些重要的活动、表彰、总结要举行,各省的全民阅读活动结果也要揭晓。而今天又是世界读书日,更显示了这一内容的针对性和重要性。第二,演讲者得有现身说法的作用和意义。为此,我们就聚焦到叶小文同志的身上。叶小文同志在国家宗教局任局长的时候,关于宗教问题的演讲特别受欢迎,特别有魅力;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任党组书记的时候,关于“白天走干讲 晚上读写想”的座右铭也是受到了普遍的赞誉和认同。同志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聆听叶小文同志的精彩演讲。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小文(邓杨/摄)

  一、白天走干讲: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

  有段话耳熟能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予尝求之座右铭,源自这“古仁人之心”,在进退皆忧、忧国忧民中,总传承着一股“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多忧,必多思;多思,要多干。这“忧、思、干”何以相得益彰?听一位“处江湖之远”的基层干部说,他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有了,我的座右铭,就是它了。

  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走,不仅要开动双脚,还要开动脑筋,不能走马观花,“葫芦掉进井里,还是在水上漂着”。

  干,就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讲,是领导干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能不能讲、会不会讲,往往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我们有的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套话一说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

  (叶小文结合工作经历,以自己与前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与日本前外相前原诚司、与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故事为例,谈了自己读书提升领导工作的体会,生动阐释了对“干”与“讲”的感悟。)

  二、晚上读写想:耐心读、勤于写、创造性地想

  读,过了学生时代,没有专门时间读书,也没有老逼着你读书,也不考试了,就看你愿不愿意挤出时间读书。再忙,睡觉前总能挤一小时,关键是耐的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便可以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从度中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内心的愉悦。。

  写,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读书是协定,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邓小平讲过:“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的精”。

  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数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就是慢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梁衡在我的一书中以“当干部与写文章”为题作序时讲到,官员写作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为官就不要为文,有借权发稿之嫌;有人说这是私心中的表现,既要官位又要虚名;有人说言论自由,不管谁有话都可说,有才尽可发挥。其实官员写作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但现在有,自古就有,唐宋八大家,哪个不是官员。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一个官员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文章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常说创作来自生活,官员的工作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活。他自有独特的感受,说出来有什么不好?可以推进工作、活跃思想、繁荣文化,是一种责任,一种贡献。相反有人虽在官位,有的无思想不能写,有的怕招忌不敢写,这都不能算是好官。

  写什么?当然不能去写小说、写剧本,要写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所感所悟。这考验官员的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二是艺术表达。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毛泽东那样大气、深刻又幽默的文章。现在问题的是官员中不会写、不敢写的不写;而爱写的人中又有一部分重形式无内容,有的是往往只顾给自己造势,不管读者的感受。这就坏了官员写作的名声,招来更多的仇官心理。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积以时日,我就写出了若干短文,拿去发表。互联网时代,这类文章读者不会多了,但总还有人关注。我先出了一本《望海楼札记》,李瑞环亲自题字;《文明的复兴与对话》,梁衡作序;此外还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做“四有”县委书记》;当然我主要的还是讲宗教问题,如《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宗教问题怎么看 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儒释道高峰论坛》等等;写了百余篇以后,就出了一本《小文百篇》。

  三、“走干讲”与“读写想”相辅相成

  走干讲与读写想,相辅相成。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周而复始,烦也不烦?其实会另生出一番快乐的滋味。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夜以继日,累也不累?其实进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便不难体会孔夫子的那股豪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音乐也是一本书

  (一)礼乐: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黄炎培问,“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如何找出一新路?”梁启超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个之郑和?”李约瑟问,“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策呢?怎么会产生这这样的转变呢?”三君所问,我以为无不凝聚或折射着文化的焦虑。

  人无文化,浮躁浅薄,难免“其亡也忽焉”;文化涵养,有助于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民无文化,行也不远,当然“竟无第二之郑和”;文化繁荣,催生着“江山代有才人出”新局面。国无文化,急功近利,能有几人锲而不舍艰苦创业?文化底蕴,孕育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提出了艺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九个字大体可以显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跋涉之轨迹。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中华文化可能就需要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概会伴随一个从礼崩乐坏到礼兴乐盛的过程。是因为我们的先人竟然如此重视“乐”,甚至视“乐”与“礼”、与“刑”、与“政”之功能相辅相成,地位同等重要,因而礼乐就成了教化道德、促进和睦的重要手段。所以音乐怎么不是一本书呢?先人远去,道理还在,用今天的话来说,“乐以和其声”,也可以是支撑人们精神充实、国家强盛的一种软实力。

  (二)佛乐:海峡两岸的共同心声

  海峡两岸分离已久,怎么走到一起?我想,“说”不到一起,可以先“唱”到一起,从“唱”到一起争取“说”到一起,从“说”到一起争取“想”到一起,从“想”到一起争取“干”到一起,总有一天一定会走到一起。

  有佛法就有办法,就佛乐就有欢喜。我们在台湾佛光山举办了两岸佛乐展演,海峡两岸尽管相隔遥远,阻挡不了“法音宣流”;台湾与大陆之间虽然海洋辽阔,但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交流也是阻隔不了的。我们进一步举办了佛教交响乐。佛教的音乐世界里,本来就既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既有宁静祥和,也有高亢激越;既有禅悦慧风,又有莲幢光明;既有“拈花一笑”,又有“大放光明”,本来就需要以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形式来表现,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交响、艺术的交响、和谐的交响。此外,通过苏州寒山寺向佛光山赠“兄弟和合钟”仪式暨“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大法会”,敲和合之钟,搭建心灵之桥,挫败“入联公投”。

  (三)爱乐,一个六旬老头和交响乐团

  六旬老头就是我。我出生在贵州,很穷的地方,小的时候,那的老师有一个大提琴,我就趴在窗口上看,当时就想我就要学这个。现在我60了,就开始悄悄练,为了不耽误正常的工作,每天早晨6点起床开始练琴。过了几天,门口电梯旁贴着一张小纸条,大意是晚点再练琴,叨扰了熟睡的邻居。之后,我就选择去地下室练琴。

  接着我就上台了,还开了专门的音乐会,叫“音乐情缘”。2013年5月,由16个省市的近百位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高级军官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乐团——“‘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我被大家推举为这个乐团的团长。我们这个乐团经过半年紧张的训练,到年底我们就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两场特殊的音乐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带来了特别的震撼。这个乐团演完就解散了,可是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2013年,以北京、天津等地的原“‘三高’爱乐之友交响乐团”团员为骨干,新增数名教授,又组织了“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我们这个乐团每周排练,马上到台湾去演出。

  一个青年听了我们的故事以后,给我们写了一个词,“堪忆昔年往事,扶社稷,勋绩良多。韶华逝,青丝华发,未敢望忧国”。一位老人对我们嘱托,要“做普及优秀音乐的使者,为全面素质教育做贡献”。

  音乐可以点亮人生。我想我们每个爱乐人不都是传播高雅音乐的一支蒲公英吗?当这支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变成种子,飞到祖国的各地去,长出新的蒲公英。

现场演奏(邓杨/摄)

  讲座结束后,叶小文现场演奏了《天鹅》《牧歌》《梁祝》《我的祖国》等选段,琴声悠扬,进一步阐释了他对艺术的理解、与音乐的情缘。

现场签名(邓杨/摄)

  最后,主持人郝振省对本期讲坛做了小结。他谈到,在本期讲坛中,叶小文书记讲到了和美国大使、日本外相、卡特前总统以及南怀瑾老师的交往,讲到了自己“读写想”所著述的几部著作,讲到了对文化焦虑的思考和追溯,也讲到自己研究礼乐、佛乐和爱乐的动人情结。叶书记把“走干讲、读写想”与党和国家一些重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叶小文书记在党和国家几个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的“走干讲”和“读写想”有着独特的意蕴。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干部来说,只要对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对我们的管理工作和领导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有着博大的胸怀和锲而不舍的追求,我们就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走干讲”和“读写想”之间有一种辩证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今天特别是通过叶小文书记的精湛演奏,我觉得“走干讲”和“读写想”后面还可以加三个字——拉弹唱,这里面也有内在的关系,就表明了艺术的细胞和一种形象思维不只是艺术家的事情,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和不同层级上的公务员,也一样需要艺术细胞和形象思维的熏陶和锻造。特别是叶书记今天把“走干讲”、“读写想”和“拉弹唱”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领导方式,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典型的范例。我提议,让我们对他充满激情和理性,充满诙谐和幽默,充满理论和思想的演讲,精湛的演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主持人介绍,2016年第5讲(总第85讲)读书讲坛定于5月14日举行,届时将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刘庆邦主席主讲《生活与文学》。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