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紫光阁学习->读书思考->读书活动
中央和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八十七讲
曹意强:审美品质与创造性思维
来源:中国出版网      2016年08月02日 

  中国出版网讯 7月23日上午,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2016年第7讲(总第87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机关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作了题为《审美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精彩演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寿山、吴尚之,国务院港澳办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务院港澳办纪检组组长李秋芳,中央纪委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宋明昌,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中央和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八十七讲(李汝/摄)

  开讲前,讲坛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期讲坛的有关情况。他讲到,首先,本次讲坛的主题和主讲嘉宾的确定缘起于曹意强教授的另一场讲座。他在那场讲座中讲到,长期以来人们把审美品质更多的局限在一个艺术家的圈子里是非常不够的,而应该审美品质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其次,关于审美品质的问题。人们对审美的理解过于窄化,审美品质对一个人心理世界的成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一个单位的和谐,对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曹意强(李汝/摄)

  曹意强教授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以他学贯中西的底蕴和富于激情、哲理、魅力的演讲,给予现场听众非常深入的艺术享受和价值追求。
  一、艺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艺术代表着人的审美品质,也就是一种对于事物的敏感性。艺术在人类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人类探索世界,大致只有三种方式:一是面对残酷的自然必须建立一种信念,建立一种世界观;二是人类要面对残酷的世界,要改造世界,使人类生存的更幸福、更安全,需要一些手段,这个手段称之为科学;三是信仰与科学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艺术。所以人类改造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有三个途径,信仰、艺术与科学,三架马车拉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艺术之所以是桥梁,因为世界观是人类的愿望,科学是一种具体的手段,在这个之间,它必须要有一种东西能够架构两个方面,这就是艺术,它一方面接近人类的信仰,另一方面它为我们人类提供最高的技术手段。
  艺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么几个作用,一是艺术给人提供精神愉悦即审美享受,它不是奢侈品,不是添加物,它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艺术在给人们审美享受的过程中,它在磨砺敏感性,提高对世界认识的水平。二是它在重新塑造思维方式,而且通过这样的重塑思维方式,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人类在无序的世界当中需要品质的标杆。人类有各个学科,大家都在共同协作,推动人类的发展,世界观、哲学观、宗教观、艺术、科学,所有的分支都有一个特点,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可以用进步的观点衡量它,唯独艺术不能。伟大的艺术作品无古今之分,无新旧之分。艺术能树立标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给人类创造新领域提供最高的技术手段。当衡量各个领域水平的时候,往往会不经意用艺术这个词。比如同样的两个厨师,手上拿着同样的菜谱,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一个好、一个不好,一个掌握了烹调的艺术,一个只掌握了烹调的科学,这就是艺术的作用。再比如军事的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军事力量的抗衡,是战略战术的抗衡,也是艺术的抗衡。在这个战争过程中的两个对手,一个希特勒,一个丘吉尔,全是艺术家,全是画家。在二战期间,丘吉尔在很微弱的情况下,用隐讳的艺术手段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二、艺术与民族复兴
  如果当一个民族大多数的人都懂得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的话,这个民族一定是处于最伟大的时刻,一定是伟大的民族。只有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去思想,去行动的时候,一个民族才能成为伟大的、具有创造性的民族。
  从历史上看,几代中央领导人提出的伟大的理想都是一样的,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观念来自于艺术,来自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时代。一个时代是欧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领军人物不是军事家、不是哲学家,全部都是美术家,画家、雕刻家、建筑师。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正是他们三个人的带领,在一只小小的美术家队伍的努力之下,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改变了整个世界。
  另一个时代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就是文艺复兴中国要走的新文化运动的榜样。唐宋时期给我们留下两样东西,一个是伟大的绘画作品,另一个是诗歌。唐宋时期没有科学的观念,没有数学的观念,就靠艺术本身,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所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一个战术就是必须强调艺术。
  三、艺术是教育的基础
  中国的民族文化性格基因是孔子,孔子教育思想里面的核心就是一条,这条可以用西方文明的奠基者古希腊柏拉图的一句话来解释,柏拉图说,“艺术当成为教育的基础”。孔子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孔子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礼与乐摆在一起,礼是一种行为方式,乐是奠定行为方式的根基。所有的人都会把艺术作为做任何事情的框架结构,一个基础。孔子奠定的教育思想,就是如果这个人不懂艺术,那么德、道、仁都没有进入到真正理解的境界,必须要用艺术去理解道、德、仁。这个也可以用庄子的思想去理解,庄子说“技,近乎道”,技就是道,道就是技,技术就是艺术,艺术就是技术。
  柏拉图与孔子,根据他们的思想就得出一个结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本体自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给学生提供机会,养成一种寻找智慧的方式。在教育阶段当中,老师应该培养一种离开了学校以后,能够针对自身的择业,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懂得如何做,寻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进行自我进修的智慧。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来自于不同的背景,支撑他们在科学、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个领域做出贡献的,就是他们的兴趣,知道自身实现兴趣的方式,同时又会像艺术家一样的去思考,用艺术杰作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科学实现以及科学发明。
  诺贝尔奖化学奖第一个获得者范托霍夫说过,世上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艺术家,如果不是美术家,就是音乐家。在这个时代里,真正能够把控资源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思想,创造性思想。这种创造性思想来自于文化的土壤,而文化理念的主体力量是艺术。文化是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大量的精力、大量的国力,去培养,去给任何学科创造一个肥沃的土壤,而在这个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艺术会给很多领域提供创造性思维,提供标准,然后提供最高的技术。   

现场签名(李汝/摄)

  在互动环节中,曹意强教授对于听众提出的个人审美修养的养成以及推荐提高审美品质的书目等问题,都做了详细解答。
  最后,主持人郝振省对本期讲坛做了小结。他谈到,对于曹意强教授的演讲有三点提示。
  第一,曹教授讲到中国历史上唐王朝的强盛和宋王朝的繁荣,与文化文学的关系,讲到朝代的绘画艺术、唐诗宋词等等与审美品质的关系,也讲到了文艺复兴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实际上,从社会发展的源头来看,审美的品质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从社会发展进步的总体上看,审美品质具有方法论的功能。这就不禁引发我们对中外历史的一些事件的重新评价,而且使我们比较深刻的意识到审美的品质、艺术的追求,不只是艺术家狭小的范围,而是具有空间的普遍性和时间的永恒性。
  第二,先生讲到的柏拉图关于艺术应该成为教育基础。我觉得曹先生实际上要求我们从自然审美到自觉审美,学会从美的角度观察事物、欣赏事物、评价事物,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品质。然后用这样的审美品质来设计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尤其是滋养我们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滋养创造性的思维j就是启示我们增加对美的发现力和挖掘力,对美的鉴别力和选择力,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是也可以引用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一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追求审美品质总是会有回报的。
  第三,曹先生讲到艺术与科学的相同相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相辅相成,艺术修炼和科学创造的相依相存。这就启示我们思考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的关联,思考当下在教育某些方面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尤其是进一步思考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
  据主持人介绍,2016年第8讲(总第88讲)读书讲坛定于8月27日举行,届时将邀请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学家徐焰主讲《长征——中国革命的柳暗花明》。

·相关导读